讀嘉評論記者 曹起銘
日前,由嘉興市地名管理服務中心運營的“嘉興地名”微信公眾平臺已正式上線運行。自此,嘉興市區(qū)街上的路牌除了標示路名、辨識門牌區(qū)間號碼外,又多了一系列包括查詢地名信息、發(fā)布嘉興地名動態(tài)、參與路牌報修等功能。通過微信掃碼,市民即可獲得相關地名信息。目前,貼有二維碼的路牌已經實現信息數據同步,未來嘉興全市還將通過“嘉興地名”微信公眾平臺,實現縣(市、區(qū))地名公開信息聯動。
此次上線的“嘉興地名”微信公眾號,是建立在嘉興市區(qū)劃地名業(yè)務平臺基礎上向市民開放的一項延伸服務內容。它的服務功能包括發(fā)布嘉興地名動態(tài)、了解道路編制信息、參與路牌報修。其中,嘉興地名動態(tài)包含7個縣(市、區(qū))和市本級開展的地名工作信息動態(tài)和發(fā)布的地名公告;通過掃一掃路牌上粘貼的二維碼銘牌,打開矢量地圖或影像地圖可以了解道路的一些基本信息,包括道路所在的行政區(qū)和社區(qū),道路長度和起止點,道路的地名含義,路牌的管理單位等信息。而路牌報修功能作為數字城管、110應急聯動的補充形式,可以吸引市民參與,實現對路牌這一“城市家具”的精細化管理。
地名是時代的印記,也是文化的坐標。隨著我市地名管理工作的不斷推進,地名公共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,我市地名標準化、規(guī)范化、科學化水平也在持續(xù)提高。如何利用好日益豐富的地名資源,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(fā)展,全市各地已經通過出版地名志、繪制行政區(qū)劃圖、實現地名資源信息化等工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。如果說,以往的工作更多側重服務于專業(yè)機構和人士,那么我市上線“嘉興地名”微信公眾平臺,讓市民得以用最直接的方式獲取地名信息資源,就是我市努力實現地名普查成果人人共享的積極實踐,也是城市公共服務對市民需求的精準供給。
“碼上看地名”,首先滿足的是市民對于高品質地名服務的需求,與第三方提供的地名信息服務相比,由地名管理服務中心運營的“嘉興地名”微信公眾平臺實現了掃碼即可查看實時更新的地名信息,具有更加權威、準確的特點。從更高的層面上說,嘉興是一座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,百福弄、放鶴洲、宣公橋、落帆亭等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名俯拾即是,在打造國際化品質的江南水鄉(xiāng)文化名城的過程中,就必須盤活、用好這些地名資源,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地名資源的轉化利用。因此,上線“嘉興地名”微信公眾平臺,滿足的不僅僅市民個人對于地名文化的需求,更折射了一座城市對發(fā)展品質的不懈追求。
滿意無終點,服務無止境。運用互聯網創(chuàng)新技術不斷拓展地名服務領域,上線“嘉興地名”微信公眾平臺僅僅是個開始,沿著這一思路,今后必將誕生更多“互聯網+”公共服務案例,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和服務體驗,讓我們共同期待。